“臣提议,如今应天纷乱,天下理当重定,请王爷速速登基继位,以稳固国本。”正在这时。
郭资站了出来,大声的启奏道。此事自然是要文臣先行开口。毕竟有着昔日黄袍加身的典故,所以武将不好开口。
随着郭资话音一落。朝堂之上自然是一片附和之音。‘为了大明国祚昌隆。
’
“请王爷早登大位。”整个朝堂之上。无论是朱棣的心腹,还是所有归降的建文朝臣,全部都齐声高呼着。
劝谏朱棣早登大位。对此。朱棣在面带沉思一刻后,也没有弄什么三辞三让。
“诸卿之言,本王深知。”
“为了大明,为了大明天下的百姓。”
“本王,义不容辞。”朱棣一脸正色的道。
“王爷,择日不如撞日。”
“臣已经看了,明日就是登基继位的大好时刻。”
“只待请百官见证,祖庙祭祖,便可登基继位。”郭资立刻说道。
“此事,便交给郭卿来安排。”朱棣点了点头,没有反对。这个时刻可没有什么延误可言。
“请王爷放心。”
“臣一定会拟定好一切章程。”郭资立刻应道。
“王爷。”
“既要登临大位,理当拟定年号。”
“如此方可真正稳定天下,让天下知皇恩。”又一个隶属燕王府的大臣大声道。
听到年号二字。朱棣面带几分沉思,随后道:“本王的年号,便为永乐。”
“天下万民永乐,大明国祚永昌,人人安居乐业,享受太平之乐。”
“这,便是本王心中愿景。”此话落下。群臣齐声高呼:“王爷圣明。”而朱正则是带着几分深思:“虽然提前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靖难,将朱允炆给打败了,取而代之,但永乐一朝仍在。”
“蝴蝶效应虽然存在,但根本大势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的改变。”
“永乐一朝,永乐大帝。”朱正心底暗暗想到。曾经。对于历史他只是一个旁观者,但如今却是一个亲身经历的人,而且这靖难提前了历史上一年多时间完成,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他。
因为他的出现。让朱棣一路稳压朝廷,几乎没有什么败绩。因为他的出现。
朱棣也并没有遭受来自北边元人的威胁,未曾割让利益。这已然不是什么简单的蝴蝶效应可以形容了。
朱正,已然改变了历史。不。应该是是改变了朱正原本对历史上所认知到的历史。
待得朝议散去。朱正并没有马上离开。这也是朱棣开口。显然是有些事情还要说。
“朱正。”
“你说此番本王继位登基,那些藩王会服吗?”朱棣带着几分忧心的问道。
越是到了这一步,朱棣心底的不安就愈发强烈。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