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褐色小说网>穿越历史>复山河> 第四百六十三章 、天灾不断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百六十三章 、天灾不断(1 / 2)

开封府。

“我大虞真是命途多舛啊!”

望着窗外的冰雹雨,孔思远忍不住感叹道。

中原大地已经持续干渴了八个月,好不容易天降甘霖,没有想到是带着冰雹的。

冰雹落在屋顶,噼里啪啦作响,不时有碎裂的瓦砾落下。

“大人,这里不安全,还是先去阁楼下暂避吧!”

见孔思远在连廊走动,管家慌乱的催促道。

冰雹雨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
小的只有米粒大小,大的却能超过脸盆。

若是运气不好,被巨型冰雹砸中,可不分什么身份贵贱。

“无需小题大做,冰雹雨持续不了多久。

如果本官的住所,都挡不住这些冰雹,那外面的百姓就不用活了。”

孔思远故作镇定的说道。

河南巡抚不好当,尤其是刚刚经历战乱的河南巡抚,更是高危职业。

官军平定叛乱之后,留下了一堆烂摊子,地方秩序近乎被颠覆。

归乡的士绅豪族,都在想办法弥补损失,民间乱象频出。

为了稳定地方局势,他不惜放下巡抚的架子,亲自去拜访省内的世家豪门以寻求支持。

效果非常明显,大家都想要一个安稳的环境,自然是乐得顺水推舟,纷纷借贷钱粮给百姓。

还不上没有关系,可以拿土地抵债。

没有土地的,那就给士绅老爷们当长工。

封建王朝时期,债务一直都是士绅控制底层的百姓的重要手段。

在高额的利息下,许多百姓的负债,努力干上十辈子都还不上。

这一代还不上,那就下一代接着还。

想要卖身为奴,都要看地主老爷们,是否愿意接纳。

灾年,最不缺的就是卖身为奴之人。

为了谋取生计,无数破产的农民,只能背井离乡。

得益于安南都护府招收移民,失地的流民都有去处,倒也没有闹出什么大乱子来。

局势好不容易稳定下来,可惜天公不作美。

老天爷降下的冰雹,不光砸碎了百姓的生计,也把他的仕途一并砸了下去。

密集的冰雹雨下,开封府的粮食必然减产,部分区域甚至可能绝收。

现在孔思远只能期待,这场天灾的范围小一些,他才能勉力为之。

倘若粮食大规模减产,光靠河南地区的生产自救,很难摆脱眼下的危机。

求助于朝廷,对地方大员的个人政绩考评来说,无疑是减分项。

地方官喜欢报喜不报忧,除了上面喜欢听外,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应付朝廷京察。

只要地方上不出问题,朝廷的考核,基本上都能拿到合格。

天灾虽然不是官员责任,但天灾引发的善后工作,却是他们的活儿。

一旦上报灾情,朝廷为了确保赈灾物资发放,通常都会派人过来监督。

大虞朝党争严重,遇上自己人还好,遇上敌对派系分分钟挑出毛病来。

在这种背景下,地方衙门要么不上报灾情,上报就是兜不住的大麻烦。

冰雹雨来的快,去的也快,全程不过一盏茶的功夫。

可造成的破坏力,却是巨大的。

看花园里的植物就知道,此刻一个个都直不起腰。

来不及清点府中损失,短暂的停息之后,暴风雨再次来袭。

哗啦啦的雨点落下,一股不详的预感,从孔思远心头升起。

修缮河堤的工程,才进行到一半。

……

京师,杜府。

席卷北方大地的暴雨,正在进行无差别攻击。

顺天府的暴雨,只是来的略晚一些,并没有因为延迟就变得温柔。

“你们的事情不好办啊!”

看着一众藩国使臣,杜御史叹息一声说道。

勋贵系最鼎盛的时候,他曾多次带头上奏弹劾勋贵大员,在士林中收获了无数赞誉。

作为代价,他的屁股也经常开花。

在百官眼中,他就是御史中硬骨头的代表,勇于反抗强权。

百官逼永宁帝退位,都提前把他给支开了。

不过当初勇,不等于现在也那么勇。

前面带头弹劾勋贵系大员,看似非常危险,实际上却有一线生机。

景李两家执掌朝中大权,却不愿意背负堵塞言路的恶名,朝堂上需要有反对的声音。

无论是做给皇帝看,还是做给天下人看,都必须演一波。

正是看到了这一点,杜御史才果断出击,逮着勋贵系大员狠骂。

因为人不在京师的缘故,李牧挨骂的次数最多。

骂着骂着上了瘾,经常连皇帝一起骂,成了挨廷仗的常客。

在永宁帝面前,很是不受待见。

随着文官集团重新掌权,他这位硬骨头御史,也吃到了一波政治红利。

无论是声望,还是官职,都大幅度提升。

正是有些经历,一众藩国使团,才找过来拜码头。

“劳烦大人费心了。”

“我等不奢望扳倒汉水侯,只求能够入朝面圣,亲自向天子请罪!”

在京中这些日子,他们也不是白过的。

熟悉了大虞的规则后,一个个猛然间才发现,因为常年没来朝贡,他们这些藩属国居然成了非法政权。

尤其是那几个国君亲自过来,更是大受打击。

没有获得大虞皇帝的册封,政治层面上他们的王位就不合法,无法在大虞享受藩王待遇。

京中一众衙门不受理他们的告状,固然有不想得罪李牧的缘故,更多还是这场官司不好打。

安南都护府建立初期,就被授予了征讨四方不臣的权力,恰好他们的表现也属于“不臣”。

政治层面上,李牧出兵没有任何毛病。

唯一的问题在于,这种大肆灭国的举动,让京中很多人感到不安。

皇帝年幼,下面的大臣如此强势,绝非江山社稷之福。

可这些事情,大家只能暗地里想想。

截止到目前为止,李牧的所有举动,都在维护大虞帝国的权威,没有任何逾越之举。

犯上作乱,都是没影的事,自然不能乱扣帽子。

现在的大虞经不起折腾,大家都需要李牧是忠臣。

“如果只是面圣请罪,本官倒是可以运作一二。

不过你们要想清楚,一旦把事情放在明面上,朝廷少不了责罚。

汉水侯出兵南洋,打出的旗号是收复失地,老夫没有任何理由反对。

到了朝堂上,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能说,你们要心中有数。”

看在礼物的份儿上,杜御史当即提点道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