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褐色小说网>都市言情>元末:朕才是真命天子> 第325章 扬州的几十万百姓保住了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25章 扬州的几十万百姓保住了(1 / 2)

第325章扬州的几十万百姓保住了

36军诸将听闻朱亮祖的召唤,立刻赶来中军大帐,朱亮祖当即把泰州送来的情报递给诸将传阅,众人看完有人担心,有人却和朱亮祖一样表示不屑。

“让刘子仁在丁溪镇募兵一万?这丁溪镇在什么地方?”廖永忠看完情报当即来到大帐悬挂的地图前。

其他如冯胜、赵仲中、胡海等人也凑了过来,赵仲中眼尖,当即伸手一指最东面的沿海地区,在一串密集的小字中找到了丁溪场。

“在这,看位置,应该是淮东三十多处盐场中的一个,名叫丁溪场,位于东台场(后世的江苏东台县)和草堰场之间。”

廖永忠闻言看过去,看了眼图上的比例尺,又拿手大致量了量,顿时无语道。

“这丁溪场到高邮有160里,到扬州足有200多里,就算他能当天募到一万士卒,且不说他这一万新兵能有几分战力,就算一路上畅通无阻,他行军赶过来,最少也要四五天,甚至六七天的时间,有这个时间咱们早就把扬州打下来了,他们这逼咱们撤兵解围的想法,简直是个笑话.”

“哈哈哈哈哈哈.”帐中诸将顿时一阵哄笑。

郑用也说道,“就是,亏这李齐还是个状元郎,看来也是个不知兵略的文人书生,行军作战只凭自己臆想,就算这什么刘子仁真能募集一万大军,那也是刚刚征募的新兵,别说没有盔甲,估计连兵器都不全,就这样的乡勇,我一个营800甲骑就能把他们杀个对穿!”

冯胜也赞同两人的判断,点头应道,“是啊,他这三万士卒,有两万五都是刚刚募集的新兵,就算其中有五千披甲兵,我一个团对付他们也绰绰有余,剩下那两万五简直就是送菜的。

“更何况他们从泰州和丁溪募兵过来,再到高邮集结聚兵,这时间上也来不及啊,咱们倒是高看这位状元郎了。”

廖永忠这时也看向朱亮祖,问道,“总管怎么看?”

朱亮祖当即道,“我现在算是明白为何大帅强调兵贵神速了,其实这李齐判断的倒也不能算错,咱们兵力确实不多,如果他真能凑出三四万精锐逼近扬州,咱们真得主动撤围。

“李齐这厮的计划其实很好,很稳妥,甚至称得上很保守,可他错就错在,低估了咱们圣武军的攻城能力,也高估了扬州的守城能力,最离谱的是,他没想到这个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,泰州的李华甫居然会是咱们的人,他这消息送出来还没几个时辰,就到了咱们手里,他这计划还能奏效就怪了。

“天下武功唯快不破,只要咱们这边攻城速度够快,到时候不等他们带兵过来,扬州都没了,他们还救个屁,继续在野外扎营,只有被咱们围攻的份,到时候泰州那边再一起事,我看那李齐还敢不敢过来。”

众人都点了点头,廖永忠当即问道,“那咱们按原计划攻城,不管他们?”

朱亮祖也点点头,“对,按原计划攻城,不必理会他们,另外给泰州的信使回信,让李华甫按原计划起事,不必理会高邮。

“传令全军,吃完朝食活动一下,等炮台筑好,咱们巳时攻城。”

“是!”帐中诸将顿时轰然应诺,然后就分头各自准备去了。

等诸将离开之后,朱亮祖又看起了情报站送来的扬州城地图,以及情报站收集来的一些关于扬州城的信息。

扬州是一座因为运河而兴起的城市,如果追溯此地最早建立城邑的时间,那大概能追溯到西周春秋时期,当时的东部海岸线还没那么靠东,扬州和镇江就是长江的入海口,泰州、如皋和南通,那时候还在海里泡着呢.

春秋时这块地属于吴国辖地,西元前几百年的时候,吴王夫差最早从扬州挖了一条通往淮安的运河,打通了长江和淮河,用来运粮北伐齐国,夫差挖的这条运河,就是邗沟,隋朝和元朝两朝的运河,就是在邗沟的基础上打通更多水系凿通的。

隋朝灭亡南陈之后,下令把南陈的建康都城夷为平地,改成了农田,可都城里的人不可能跟着一起消失,于是扬州就转接了这部分人口,迅速代替南京,成为隋唐两朝长江下游平原的政治、文化、军事、经济中心。

当时的长江出海口只在扬州东面一点点,扬州又靠江又靠海,堪称通江达海,日本高丽南洋诸国来大唐朝贡,也多在扬州上岸,使扬州迅速发展为国际大都市,其在当时的地位,堪比后世的上海,唐朝扬州城的巅峰人口有三四十万。

可谁也没想到,唐朝这一巅峰,就再也没有回来,当然这个巅峰说的扬州的城区面积,而不是人口,扬州的人口是随着朝代更迭逐渐增加的,但城池面积反而越来越小.

唐朝时的扬州堪比军事要塞,扬州处于长江三角洲下游的冲积平原上,海拔十分低,扬州平均海拔只有五米,周围也没什么大山,但是扬州北面却有一串从真州延伸向东的丘陵,名为蜀冈,这个蜀冈丘陵海拔也只有二十多米。

唐朝就在扬州北面的丘陵台地,这个附近唯一的制高点上,筑了一座军事要塞类型的子城,又在子城的南方筑了一座长方形的大城,名为罗城,其整体样式,简直就是唐长安城的翻版。

后来唐朝的扬州城因战乱损毁,宋朝重建扬州时,缩小了城区的面积,北面制高点的唐子城缩小了一半,重建了一座军事要塞,名为宝佑城,南边的唐罗城,也缩小一半面积,称为宋大城。

可是修好之后,发现北面的堡垒距离南边的大城距离过远,无法互相驰援,于是在宝佑城和宋大城中间,又修了一座夹城,所以宋朝的扬州,其实不是一座城,而是三座互相挨着的城。

三座城池高低错落,周围水网复杂,又能互相驰援,如果现在的扬州城还是这个结构,那朱亮祖想要把扬州打下来,还真不容易。

可谁能想到,忽必烈灭宋之后,居然把扬州北面制高点上的那座宝佑城拆了,中间夹着的那座四水环绕的夹城也拆了,现在元末的扬州城,就只剩下一座宋朝建造的最南边那个大城诶,你说这不就好打了吗。

忽必烈要是还活着,朱亮祖见了他都得说声谢谢.

其实在原历史上,就现在这座宋朝建造的大城,后来也没保住,元末乱世的时候,有一个朱元璋的淮西老乡,名叫张明鉴,明太祖实录里记载,‘(张)明鉴聚众淮西,以青布为号,名青军,人呼为一片瓦,其党张监骁勇,善用枪,又号长枪军,党众暴悍,专事剽劫。’

史料记载,张明鉴的青巾军占据扬州后,不事生产,也不对外扩张,也不种地,这帮鬼兵就守在扬州城里关起门来吃人,后来朱元璋派缪大亨攻打扬州的时候,张明鉴自知不敌,直接开城投降了。

等缪大亨进城一看,扬州全城几十万人,被这帮鬼兵吃的就只剩下十八户,现代扬州市还有个地名,叫‘十八家巷’,传闻就是这么来的

当然这个说法太过离谱,也根本经不起推敲,综合各种史料来看,张明鉴的青军满打满算,也只占据了扬州一个月的时间,然后就被老朱收复了。

那么张明鉴麾下到底有多少人?当时元末的扬州城最少也有三十万人以上,甚至可能超过四十万人,就按这些青军每人每天吃一个人算,你先别管他吃不吃得下,一个月真能吃掉三四十万人吗?

你说张明鉴在扬州城搞大屠杀,把扬州人杀光了都可信,但说吃掉几十万人,未免太过离谱。

鉴于老朱有在史料里抹黑对手的前科,比如把徐寿辉的大宋写成‘天完’,那么有理由怀疑,张明鉴吃人也不一定是真的,他屠城有可能,吃光一座城的说法太过逆天

但不管怎么样,原历史上的扬州城,实际上已经是一座空城,既然都空城了,还留着那么大的城干什么,于是明初又在元朝扬州城的基础上缩小了3/4,称为明旧城,直到明中期扬州人口恢复,才又扩建了一次扬州城,称为明新城,可即便扩建之后,明代的扬州新城旧城加在一起,也不足宋朝扬州城的一半大。

话说回来,如果问这个时空的张明鉴在哪,那么大概率,很可能,就在圣武军里.

鲁锦比原历史上的朱元璋起兵更早,很早就统合了淮西地区,那么张明鉴如果还同原历史上起事了的话,八成已经被招进圣武军了,也许还没露头,也许已经战死了也说不定。

不过总之,此时的朱亮祖是不知道原历史上的那些破事的,他现在满脑子都在想着怎么打下扬州城。

元末的扬州城就是宋朝的扬州南大城,是一座南北长,东西窄的长方形城池,四周有护城河环绕,有东南西北四座主城门,南北两边还有两道水门,可以通行船只,往城内运粮用的。

四座城门中,以北门最为难打,倒不是城门有多坚固,而是那里的地形太过破碎,不仅有以前宋朝夹城的护城河,还有一条运粮的漕河,漕河北面还有春秋时夫差挖的邗沟,地形被好几条河割裂的支离破碎,兵力很难在城北展开。

于是朱亮祖当即决定围三阙一,只打东西南三面,留北门不攻,就像鲁锦当初打建康,不攻西门的乱濠一样,实在是那地太烂了。

剩下东西南三座城门中,西门不仅有瓮城,城外的护城河也十分宽阔,足有近百米宽,东门的护城河虽然也宽,但好在没有瓮城,算是比较好打的城门。

最好打的,其实还要属南门,扬州城西南角这一段的护城河最窄,只有二三十米,南大门旁边还有水门这个薄弱处,最关键的是西南角的地形比较开阔,方便部队展开。

虽然扬州城南门也有瓮城,但老子可以不打城门啊,直接架好大炮打城墙,从西南角的城墙进攻,然后再从里面夺取南城门,放大部队入城。

于是众人就商定了这个主攻西南角,还有东门,佯攻西门,不攻北门的策略。

郑用的骑兵二团,如今有一个营正在监视高邮,主力这里还有三个营,被安排去北城外埋伏,围剿可能从北门逃出去的溃兵。

胡海的36团都是新兵,训练不足,战斗力不强,也没打过城内巷战,被安排在西门佯攻。

廖永忠的18团,还有赵仲中的10团,再加上屠海的独立二团,三个团主攻东门,由廖永忠亲自指挥。

朱亮祖本人坐镇南门,带自己的第五团,冯胜的14团,以及刘旻化的独立一团,三个团主攻南门。

杨换带领的禁卫师炮团,重炮营留在城外攻击城墙,两个野炮营负责攻打城门,16门轻型榴弹炮,准备跟随主攻部队进城,拖着大炮打巷战。

36军的总训导官高耀,负责指挥俘虏填壕,坐镇城外大营。

这次参加扬州攻城战的36军各部军官,其中只有杨换这么一个参加过渡江战役,打过攻克建康的战斗,在军议上也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。

比如鲁锦打建康时,要求提前规划好进攻路线,哪支部队走哪座桥,带几门炮,还要当地情报站提供足够的向导,尽量做到每个连二百人就有一个向导带路,这些打攻城巷战的宝贵经验,也被杨换带到了36军。

朱亮祖从善如流,也让人给各部安排了向导。

训导官高耀还让当地的情报站,组织人手从运河边搜集了不少小船过来,用来当作搭建浮桥的器材。

早上刚吃过朝食,被分配在南门进攻序列的刘旻化,就看到那个15岁的小将杨换骑着马跑来跑去,在三个城门外来回转悠,指导俘虏筑造炮台。

之前他就听朱亮祖说过,这位手下实际只有一个营兵力,却因战功被提拔为指挥使的小将。

从天长过来的这两天,他也只看到杨换麾下的黄甲士卒都赶着奇怪的马车,每辆车都有四到八匹马牵引,显然拖曳的东西极重,却因外面包裹着红色油布,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