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褐色小说网>都市言情>元末:朕才是真命天子> 第401章 神火飞鸦和神机箭(上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01章 神火飞鸦和神机箭(上)(1 / 2)

第401章神火飞鸦和神机箭(上)

研究圣武军的并非刘基,而是元廷的婺州路万户,陶广义。

刘基在嘉兴投降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圣武军了,他没什么好研究的,因为鲁锦在檄文中说过,投降可以活命,主动献城的才有功劳,而刘基只是城破后被迫投降,并没有功,最多只能保住一条命,于是在交接完工作之后,就直接被赶走,放他回家去了。

但是刘基的老家是在处州路,和婺州路没有一点关系,他本身身份又比较敏感,是元廷的进士官出身,还在嘉兴守城的时候投降了,贸然回到老家肯定要被许多人问,甚至被元廷追责。

而且就以鲁锦现在这个进兵的速度,用不了多久就得打到他老家去,如果现在回去,到时候还得再挨一回打,下次还有没有运气能活下来可就不一定了。

于是他干脆不回去了,目前就留在嘉兴的友人家里隐居,整天就是反思、反思、再反思,回忆自己在元朝官场的三起三落,回忆元廷的腐败堕落,回忆圣武军进攻时的摧枯拉朽,然后又亲眼目睹了鲁锦下达的九等阶梯税,逼着地主搞推恩令,再加上官府的降租、减息,废除高利贷等一系列政策,无数底层百姓对新来的官府立刻变得真心拥戴。

刘基心有所感,大彻大悟,于是开始奋笔著书,书名叫《郁离子》,这是一本政论+寓言的散文集,中心思想就四个字:造反有理!

他甚至还在书里用武王伐纣,以‘有德’伐‘无道’来阐述造反有理这个观点,并大量引用《庄子》中的寓言,加以改编,说当权者不应该剥削小民,暗讽元朝的腐败政治,剥削无度,最终引起百姓造反,由此可以看出,鲁锦的这次东征,还有后续的政策对他的精神冲击有多么巨大。

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,后世传说的那本兵书《百战奇略》,并非刘基所著,原作者究竟是谁也已经无法考证,这本兵书原著成书于北宋末年,到了明朝又再版一次,明朝人觉得这本书是南宋末年写的,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又再版了一次,清朝人直接把作者安到了刘基头上,假托刘基之名而已,实际上跟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。

还有所谓的‘时政三十六策’,也是后人杜撰,安到刘基头上的,实际上压根没有什么三十六策。

这个人被神话太多,真正的才能并不算出众,虽然懂得一点军事,可以当个军事参谋,但是鲁锦身边现在已经有了冯国用,包毓,夏煜,詹鼎这些军事人才,他现在并不缺参谋,所以也根本没有招揽刘基的打算,直接任他去吧。

和刘基现在这个隐居的闲人不同,真正有需求研究圣武军的,当然是元廷的那些官了。

这次东征战役的第二阶段,郭子兴率领的偏师就已经攻占了浦江县,而浦江县已经到了金衢盆地的东大门,距离金华府城中间就只隔着一个义乌,婺州路的元廷守将要是再不做准备,那等鲁锦发动下一次进攻的时候,第一个要死的就是他们,他们能不紧张吗?

而随着东征战役的结束,圣武军发动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沿途目击者众多,圣武军自身的情报也不可避免的泄露了出去,当然都是一些公开渠道能搜集到的情报。

如今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,越来越多的消息传到金华,也让婺州路的元廷官员,对圣武军的作战风格有了个大概准确的认识。

第一,比如鲁锦的军队有圣武军和禁卫军之分,内卫军他们暂时还不知道。

第二,禁卫军人数相对较少,但十分精锐,而且装备大量火器,还有数量不算少的重甲步兵,称为陷阵营,是鲁锦军队中的攻坚主力,人数最多的圣武军也很能打,以长枪大阵为主要攻击手段,擅长肉搏,悍不畏死,而且披甲率很高,尤其擅长打野战,但好像不擅长攻城。

第三,鲁锦很擅长细作情报战,这点从开战之前就在浙东各地广发檄文就能看出来,说明鲁锦派遣的细作早已渗透到了浙东各城,在东征攻城的时候,往往也会有细作在城中做内应,即便这些细作什么都不做,只散播些谣言,就足以动摇守军军心,这是圣武军攻城速度快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第四,根据他们收集到的公开情报,对战役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复盘,圣武军兵分四路,沿着太湖南北齐头并进,最终在杭州会师,沿途所遇到的每一座城池,最长没有坚持超过两天时间的

基本就是,如果圣武军当天早晨兵临城下,那当日天黑之前肯定能够攻破城池,如果是当天傍晚抵达城下,那最多第二天白天就能攻破城池,换言之,如果单纯用时辰计算,基本没有一座城池能坚守超过一天的,这个攻城的速度实在太过夸张,难不成元廷的城池和守军都是纸糊的吗?!

第五,也是最关键的一点,据说鲁锦的禁卫军中有一种大型火铳,以精铁铸造,重达千斤,平时架在车上,需要数匹挽马才能拖动,能跟随大部队行军,如此笨重不便之物,换来的则是极其夸张的进攻能力,据说能将十几斤重的铁弹发射到三四里远,不仅能打实心铁弹,也能发射内填火药的开弹,或者如枣子大小的密集铁丸。

凡遇野战,对敌施放此种火铳,一炮过去糜烂数里,人马俱碎,若列成一排同时施放,则没有任何军阵能挡得住此种攻击。

凡遇攻城,必在城外里许处高筑铳台,再将大铳置于其上,对城头四面发射,则守军弗能挡,城头难以驻人,金汁、拍杆等守城器具被悉数破坏殆尽,重甲步兵再蚁附攻城,一拥而上,则城破矣。

这种打法实在太过无赖,仗着大型火铳的射程优势,先在守军攻击范围外把城头守军清扫干净,再用重甲兵去攻毫无防守的城墙,谁能挡得住?

诚然,你可以说圣武军战术死板,翻来覆去只会用这一招,但是你不能否认这种战术的确有效,圣武军遇到的城池没有一座能挡得住超过一天,这就是最好的证明!

那既然这么有效,我为什么不用?除非元军能想出一种克制这种战术的方法,可这种克敌之术又哪是那么好想的,要是这么容易想出来,前面的城池早就挡住了,还轮得到他们在这想办法.?

元廷婺州路的全体高层,另一个浙东廉访使杨惠,婺州路达鲁赤僧住,婺州路万户陶广义,枢密院同佥宁安庆,万户府都事李相,南台侍御史帖木烈思。

一帮大官找来各种兵书,翻着书中的奇门武器,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克制圣武军大火铳的,也真是难为他们了

枢密院同佥宁安庆率先说道,“此种火铳威胁最大的,其实是射程,贼军若在离城一里之外筑造铳台,对城发射,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能够有效反制的手段,只能被动挨打,这才是最要命的。”

其他众人都连连点头,浙东廉访使杨惠也说道,“是啊,这个距离,无论是弓箭还是神臂弩,都射不了那么远,贼军尽可以将城头守军悉数消灭,然后再来攻城,我们几乎无计可施。”

南台侍御史帖木烈思也道,“就算是大型茴茴砲,其射程最多也只有二百余步,顶多只有半里,还是打不到贼军的铳台,这世上除了茴茴砲、碗口铳,还有弓弩,可还有能射三四里的兵器?”

职位较低的都事李相一直没说话,在那里拼命的翻书,听到这话,终于让他从兵书上找到一种武器。

“这里有,前宋的《武经总要》中载有一种床弩,需数人合力发射,射程极远!”

众人闻言纷纷侧目,宁安庆当即追问道,“可有写具体的射程数目?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